当前位置: 首页 > 看点 > 正文

文艺理论丨肖学周:为新诗赋形——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

来源:红网 时间:2023-08-25 01:39:27

第二届常德原创文艺奖获奖作品:

为新诗赋形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——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

文/肖学周

自序 赋形期大匠

新诗建设之初,整体趋势是对旧体诗的形体加以破坏,似乎破坏力度越大,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解放和自由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新诗的形体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,其核心是新诗要不要有自己的形体,以及如何建设新诗的形体。尽管很早就有人探讨这个问题,但是直到“新月派”诗人出现以后才形成了一个“小气候”。在“新月派”的代表人物中,兼具诗人与批评家双重身份的闻一多成了为新诗赋形的核心人物。

众所周知,旧体诗的成熟首先在于它形成了绝句和律诗等完善的形体,并在形体内部规定了相应的韵律元素,从而可以让诗人更好地表现流动多变的复杂感情。对于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诗歌读者来说,旧体诗的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。既然如此,就不能不思考旧体诗的成就与旧体诗的形体之间的辨证关系。对于优秀诗人来说,诗歌的形体并未阻碍他们的表达,反而促成了感情表达的细致与深入。这同样是不可否认的。由此来看,新诗的形体便不是可有可无的事,至少对于怀抱高远目标的新诗建设者来说是这样的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我把闻一多作为新诗的一个起点,准确地说,是新诗形体建设的一个起点。

这样说并非要否定胡适作为新诗创始人的位置和意义,而是旨在揭示新诗建设的多元性。在我看来,胡适为新诗确立的起点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,即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。我注意到,刚刚去世的诗人张枣(1962—2010)对这个问题也有过讨论。他运用艾略特在《传统与个人才能》中提出的“诗歌秩序”理论,认为“当下的创作,也改变了传统的过去的秩序”,从而将鲁迅确定为“中国新诗或现代诗歌的真正奠基人”:“这个人是谁呢?他显然不是文学史轻易确立的胡适。当然不是。胡适是一个语言改革者,而不是诗人。他的一切诗歌领域里的写作对今天而言无丝毫意义。也就是说,今天的写作使他不正确了。我们新诗的第一个伟大诗人,我们诗歌现代性的源头的奠基人,是鲁迅。鲁迅以他无与伦比的象征主义的小册子《野草》奠基了现代汉语诗的开始。”当然,这是张枣对新诗史的一种解读和“重写”,但他也只是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新诗的起源,即鲁迅是新诗现代性的起点。对于新诗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来说,任何一个诗人的贡献可能只是某一个方面。本书并非有意倡导新诗的“多起点”论,也不抹煞胡适作为新诗“元起点”的意义,而是从诗歌形体的特定角度揭示闻一多对新诗建设做出的贡献,把闻一多作为新诗形体建设的起点,新诗初期杰出的赋形者。迄今为止,为新诗赋形的任务尚未完成。“赋形期大匠”,闻一多之后,新诗期待着新的赋形者。

对于当代诗歌的成就,批评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: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好时期,有人认为当前的诗歌只是虚假的繁荣,还有人认为诗歌已陷入危机。这些说法也许都不免有身在庐山的嫌疑。我的判断是新诗还不成熟,理由之一是新诗的形体塑造尚未完成。当然,早就有人反对将新诗形体稳定化,单一化,但是我还没有见到有人武断地反对新诗应该有自身的形体。诗史证明:一个时代诗歌的成熟,总是伴随着诗体的成熟:《离骚》的成就和楚辞体是分不开的,“古诗十九首” 的成就和五言诗是分不开的,杜诗的成就和律诗是分不开的。当然,诗歌形体可参差可规整。唐诗繁荣时,古风与近体诗是并存的,代表诗艺高度的却是近体诗。而闻一多正是倾向于让新诗诗体规整的诗人和批评家。从现有的新诗来看,形成独特诗风的诗歌并不缺乏,但是塑造出完善的诗体、并以此对其他诗人产生影响和召唤力的诗人还不多见。就此而言,闻一多仍是当代诗人完善新诗诗体的一个起点。

目录

自序 赋形期大匠

引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问题的提出

第一节 “回到闻一多”:意义和难度

第二节 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及其研究现状
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框架

第一章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及其模式

第一节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

一 闻一多的诗歌道路

二 语言变革时代的形式焦虑与个体抉择

三 闻一多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轨迹

第二节 诗歌空间与诗歌语言

一 诗歌空间问题的提出

二 从现实空间到诗歌空间

三 诗歌语言在诗歌空间中的两重性

四 闻一多诗中的时空体

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主要模式

一 闻一多诗中的再现语言:《春光》

二 闻一多诗中的抒情语言:《大鼓师》

三 闻一多诗中的象征语言:《闻一多先生的书桌》

四 闻一多诗中的智性语言:《奇迹》

第二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弹性与限度

第一节 视觉空间中的线条语言:绘画美

一 闻一多的美术成就

二 闻一多诗中的廓线与色彩

三 东方文化的画廊:《忆菊——重阳前一日作》

第二节 听觉空间中的韵律语言:音乐美

一 听觉空间中的诗歌合流

二 闻一多诗中的音乐美

三 可歌可泣的悼亡之作:《也许——葬歌》

第三节 静态空间中的造型语言:建筑美

一 建筑美的可行性与自由度

二 诗歌的雕塑美问题

三 双重建筑的卓越尝试:《心跳》

第四节 动态空间中的肢体语言:舞蹈美

一 闻一多的“脚镣”之舞

二 演讲者的自由舞

三 激情的爆发与节制:《发现》

第五节 现实空间中的冲突语言:戏剧性

一 闻一多的叙事欲望与戏剧活动

二 口语叙事及其戏剧性的范例:《天安门》

第六节 文本空间中的智性语言:诗性批评

一 闻一多的诗性批评及其语言风格

二 激情与沉思融合的奇迹:《唐诗杂论》

第三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来源及其转化

第一节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与文化观念

一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

二 闻一多的文化观念

第二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中国血脉

一 “赋比兴”语言及其现代转化

二 从律诗到新格律诗

三 意象采集与故事新编

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外来营养

一 唯美语言、象征语言及其汉化尝试

二 商籁体的翻译与创作

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典范:《死水》

一 《死水》的创作时间

二 《死水》研究述评

三 《死水》的美与丑

结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当代意义

第一节 诗歌形式:在格律与自由之间

第二节 诗歌语言:在文本与现实之间

第三节 诗体演变:在诗歌与非诗之间

附录

一 闻一多年谱简编

二 闻一多诗集

三 闻一多诗学文集

四 于坚:答河南大学程一身问

主要参考文献

后记 凝聚词语的力量

肖学周,笔名程一身。河南人。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硕士,师从王岳川教授;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,师从耿占春先生。著有诗集《北大十四行》(2004),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三部曲《中国人的身体观念》(2008)、《权力的旋流》(2009)和《理解父亲》(2011),编著《外国精美诗歌读本》(2009),译文《取悦一个影子》(2011)等。《北大十四行》获北京大学第一届“我们”文学奖,《中国人的身体观念》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。

关键词: